诗词大全
/
/
王绩
/
野望

野望

·作者·

王绩

·朝代·

语音
  • 译文
  • 注释
  • 赏析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标签:
  • 初中古诗
  • 写景
  • 抒情
  • 秋天
  • 情感
  • 景色
  • 季节
  •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

      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

      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语音
  • 注释

    1、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2、薄暮:傍晚。薄,接近。

    3、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4、依:归依。

    5、秋色:一作“春色”。

    6、落晖:落日。

    7、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8、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9、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语音
  •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语音

猜你喜欢

  • 乐游原
    · ·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 题西林壁
    · · 苏轼
    七言绝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七步诗

    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三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四

    煮豆然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春夜喜雨
    · · 杜甫
    五言律诗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 游园不值
    · · 叶绍翁
    七言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绩

51篇诗词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人。隋唐大臣,文中子王通的弟弟。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出授六合县丞。面对天下大乱,弃官还乡。武德初年,待诏门下省。贞观初年,因病去职,躬耕于东皋山(今山西省河津县东皋村),自号“东皋子”。贞观十八年(644年),去世,时年五十六岁。个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风骨。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蜀ICP备16012350号-3   |   网站建设:四川云图信息 400-028-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