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
/
杜甫
/
立秋后题

立秋后题

·作者·

杜甫

·朝代·

语音
  • 译文
  • 注释
  • 赏析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标签:
  • 典故
  • 向往
  • 愁苦
  • 节气
  • 译文

    光阴一天天逝去可不饶人,从昨夜起,又换了一个节气。

    寒蝉声音凄厉不停号叫,秋燕已经像过客一样准备南归。

    平生只愿离开尘世去隐居,快五十岁了,心中惆怅不止。

    辞官弃职这事还得由我做主,为何要被功名利禄所牵绊?

    语音
  • 注释

    1、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

    2、“日月”句:化用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七》:“日月流迈不相饶。”日月,光阴。饶,宽恕,饶恕。

    3、节序:节令的顺序。南朝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谢仆射混游览》:“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昨夜隔:昨夜还属于另一个节序,今天立秋,秋季开始了。

    4、玄蝉:秋蝉,寒蝉。因蝉又名玄虫,故称。玄,黑色。号(háo):蝉鸣声。

    5、“秋燕”句:谓燕子因天气转寒,即将南飞。

    6、独往愿:遁世隐居的愿望。独往,超然物外,独行己志。《庄子略要》:“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

    7、惆怅:失意的样子。半百:杜甫时年四十八岁,年近半百。

    8、罢官:诗中指弃官。由人:实际上是说“由己”。这里的“人”,不是指别人,而是指自己。

    9、何事:为何。形役:为形骸所拘束役使,指被物质利益、功名利禄所束缚。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语音
  • 赏析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诗人在开篇即对时间的流逝做了敏锐的提示,世上的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立秋节气,便会发现每天的气候总是有所不同的。“饶”有宽裕之意,属唐宋时的口语。“节序”是指一年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秋七月这一段时间,也就是指立秋。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随着季节的无情推移,寒蝉开始不停地鸣叫,就连秋天的燕子也已开始出发到万里之外去了。诗人以秋燕自喻,谓自己即将离开华州,如秋燕离巢一般,故以“如客”来形容。漂泊的诗人感觉到自身就像夏秋之交的燕子一样,这也是此后杜诗中经常出现的,如《秋兴八首·其三》中的“清秋燕子故飞飞”一句,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诗人的视线集中于昨日、今日的短暂瞬间,由秋燕进而联想到了人生的境遇。以臣下辅佐天子为自己的目标,杜甫为此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然而,杜甫自身的人品和所谓政治家官僚的现实职务也存在着一些格格不入的东西,大概因为如此,杜甫才会到河南等地漫游并和李白相识。其后在东鲁一带的游历,以与超凡脱俗的道士交友为乐,钟情于神仙之道等都是这种鲜明个性的反映。“惆怅”是一个悲叹之词,是诗人向往隐逸生活但却无法摆脱混浊现实,年近五十岁仍受挫被嘲讽的一种感慨。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诗人认为脱离官场后的生活应该是较为惬意的。从不得志的官场中脱身出来,正是使自己获得了再生,而悠闲的心情是做许多事情的保证。“拘形役”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这也使此诗简直成了杜甫的《归去来兮辞》,是他弃官的宣言书。可见他采取这一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对污浊时政痛心疾首的鄙弃,所传因“关辅饥”而弃官,只不过是托辞而已。

    语音

猜你喜欢

  • 观书有感
    · · 朱熹
    七言绝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宿建德江
    · · 孟浩然
    五言绝句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 从军行
    · · 王昌龄
    七言绝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江南春
    · ·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杜甫

1676篇诗词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蜀ICP备16012350号-3   |   网站建设:四川云图信息 400-028-0339